盛世藏书画,乱世买黄金
盛世藏书画,乱世买黄金
随着大量投资者的加入,有人说“中国艺术金融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且不说艺术到底应不应该市场化,前几年艺术市场持续的增长态势,确确实实使它成为金融资本竞相追逐的目标。
艺术市场相对于整个经济市场来说,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但它确确实实反映着经济发展的情况,且艺术品价格通常受到整体市场行情的影响。虽然人们将艺术市场与股市、房地产并列,但是在规模上它却与后两者相差甚远。
那人们为什么依然对艺术品市场一往情深呢?作为投资产品来讲,艺术品与股票有哪些异同之处?股市的动荡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有哪些?房地产与艺术品市场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期,记者将为您做简要的梳理与探讨。
艺术品PK股票:各有千秋
刘尚勇说:“艺术品跟股票有类似的地方,无论是买股票还是买艺术品,普通投资者用的都是所谓的‘闲钱’。这些闲置的资金如果不运转起来就没有利润,所以人们把钱放在股票里、放在艺术品里,都是为了让它进行周转。”单就投资、理财的角度来讲,艺术品与股票相比,优势、劣势都很明显。
从优势上来讲,艺术品更加稳定、稀有、增值空间大。即使从不炒股的人也知道一句话——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大、风险高,信息的不对称不及时,使得许多股民损失惨重。而艺术品不一样,比如齐白石、梵高的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数量有限、可供流通的作品不多,这些作品的价值不言而喻。这种稀有性也保证了艺术品稳定的增值空间。刘尚勇介绍道:“艺术品的投资,超过一定的时期之后,才能明显地看到它价值的增长。我1983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去文物商店内柜看齐白石的作品,一件三平尺左右的作品标价280块钱人民币。三十年过去了,现在齐白石的作品一平尺40万的话,280块变成了120万。这个差距在最开始的三年五年是显现不出来的,而过了五年以后,你会感觉到以后每年都会翻倍。它就像长线投资的滚雪球,每滚一周,粘上的雪就越多,所以,艺术品的投资属于长线投资。”
除此以外,艺术品还有一个其他投资行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它的审美性。股票是虚拟的,而艺术品却是实实在在的实物,而且是倾注了艺术家心血、情感、审美的实物。很多人买艺术品是作为收藏,看重它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而非投资。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感,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感不是一串股票数字可以比拟的。
硬币有两面,艺术品在投资用途上的优势,也成为了它和股票相比的劣势。股市门槛低,买家只要有钱就可以随时买进卖出,尤其股市低迷的时候,财力不厚的普通股民也可以加入炒股军团。而艺术品则不然,即使艺术品市场再陷入低潮,也不是普通人能轻易进入的。艺术品是长线投资,它的流通性差。对于很多人来讲,进行艺术品交易的能力比较差,而它本身又很难变现。相对而言,股票短线操作比较方便,变现比较容易。
就像刘尚勇说的,艺术品基本上不允许有短线投资。除非是在艺术市场行情火爆的2000年、2001年,才可以实现上半年买、下半年卖,春拍买了秋拍就可以卖。“所以我们认为艺术品的增值主要是靠空间,就是用时间换价值空间。所以相对来讲是中长线比较好。而股票对于散户而言大概短线比较好。”
艺术市场与股市的逆相关
“我们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将股票、房地产与艺术品投资作了相关性比较,其结果是房地产与艺术品投资呈正相关关系,股票与艺术品投资则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兴旺,艺术品市场也红火;股票市场萧条,艺术品市场相反会走红。”刘尚勇说道,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国内艺术市场的涨跌是跟实体经济一致的,跟虚拟经济走得比较远。但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本身就是跷跷板,当实体经济好的时候虚拟经济就比较弱。艺术品市场滞后股票市场一两年的时间,在股票市场上扬的时候,它反而下挫;在股票市场下挫的时候,它会上调。
我们可以看到,2003年到2011年,国内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与商品房累计销售额的变化是一致的,与上证指数则呈现相反的趋势。以2007年为例,股市上扬而艺术品市场没有太多变化,在2009-2010年股市下挫的时候,艺术品市场却出现了大幅增长。2014年下半年,股票市场 “牛”市归来,萧条了六七年的市场复苏了。反观近几年艺术品市场,自2012年起就进入了调整期,2014年国内艺术品秋拍成交总额为287亿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4%,创下了近五年来同期的最低水平,房地产也同样低迷。
我们不妨再回到金融风暴发生的那一年。就在股市一片萧条之时,艺术市场反而红火了起来。2009年,艺术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以至于在2010年出现了“亿元时代”。从2009年至2012年,许多重量级拍品现身拍场,如黄庭坚的《砥柱铭》、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卷》、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郎世宁的《纯惠贵妃像》等。
也就在这些年,很多藏家手头的艺术品出现了翻倍甚至多倍增值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这件作品在2011年秋拍会上以2.668亿元成交,是此前2004年成交价1705万元的15倍,涨幅为1464%,更是1996年成交价192.5万元的138倍。再如张大千作于1935年的《天女散花》,2006年嘉德四季以236.5万元成交,2010年12月保利秋拍以7448万元成交,四年间翻了30倍,涨幅达到3049%!
北京荣宝2006年秋拍玉莲斋专场,石涛的《独树老夫家》以88万元成交,2010年春拍它再次现身荣宝拍台时,以448万元成交,四年间翻了5倍,涨幅为409%;这件作品在2011年再次被交易,成交价一下子蹿到了943万元,一年间翻了1倍多,涨幅为110%。同样是玉莲斋专场一件徐渭的《葡萄》,在荣宝2006年秋拍会上以97.9万元成交,2009年在嘉德秋拍会上以235.2万元成交,三年间翻了2倍多,涨幅为140%;2011年在翰海秋拍上再次交易,以3795万元成交,两年间翻了16倍,涨幅达到1513%。
艺术市场深化调整
有深厚文化内涵、历史底蕴、审美特质的艺术作品将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而要想做文化的解释与梳理,考验的是拍卖公司的品牌、历史与文化功底。所以在常态化市场的情况下,拍卖公司相互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品牌竞争、人才竞争和文化解释力的竞争。
近几年,各拍卖公司也都在文化普及、学术研讨上煞费苦心,如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持续举办的各类学术性展览、研讨会、艺术体验季、青年艺术家评选等;北京匡时推出的“博物志系列讲座”等;北京荣宝的“王铎诗文稿墨迹专场”等。2015年春拍,北京匡时在拍品的题材和学术性上做了深度挖掘,推出“君子之风”梅兰竹菊系列专场、“20世纪工笔绘画”专场、“20世纪20大书家”专场等。具有学术构思和文化传承的活动成为拍卖市场上的亮点。
2018-08-30
收藏天下频道《艺术观察》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