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 | 艺术品定价也可标准化?

2016-12-15
艺术品怎么定价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有说艺术家是定价人的,也有说画廊才是决定艺术品价格的关键要素的。


时,艺术品拍卖那种更为直观的成交价格似乎也可以看作是艺术品价格的决定者。

单不论是在哪一个体系里,还从来没有以一种近乎标准化的方式,来对艺术品进行价格区间的划定。
或许以前是这样一种混乱不堪的局面,但前不久却有牛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理论,即针对艺术品价格预估的九级价格体系。

“区间价位法”

此法 ,从九个层面入手,涵盖了艺术品交易领域的几个重要环节。

同时,也将过往业界所熟知和认可的 对于艺术品价格的参照属性进行了整合。比如,艺术家的影响力和作品的来源等。

此外,在这套价格评估体系中,将劳动力成本、艺术家影响力、作品艺术价值、作品获得渠道作为一级指标

将全国各城市平均薪酬、艺术家展览情况、艺术家教育经历、艺术家获奖情况等作为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为根本,二级指标为辅助对艺术品进行科学化的价格评估。

按照这一理论的观点

艺术品的价格:先是根据劳动力成本和艺术家影响力,将艺术家归入不同级别,对应相应的价格区间

然后根据作品艺术价值和作品获得渠道的差别,在价格区间内对作品价格进行最终确定。

艺术家九级分区:采集代表性艺术家的价格数据为基础,该价格综合艺术家的拍卖价、画廊价、藏家或经纪人间流通价、劳动成本综合得出,作为参考数据。

最后依照固定的输入程序,将所要估价的艺术家信息带入其中,变可以得到相应的作品价格区间,并以此来解决艺术品原有定价体系中所存在的价格虚高问题。

听上去似乎有那么一点靠谱,可是里面有个问题。



第一,将艺术家的影响力作为估价的重要参数本身就存在弊端和漏洞。熬资历,论辈分,这些都可以看做是艺术家获得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对不对?

而这些又跟艺术作品的本质没太多直接关系。当前,有名无实的艺术家也是有的,影响力固然重要,但这样去衡量其价格跟过往的定价机制存在根本上的一致性,算不得什么新方法。

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都会存在代表性作品和一般性作品,两类作品在价格上也存在巨大差异。

如果估价参数只以艺术家已成交作品的价格作为依据,那么,所得到的仍旧只是一个在过去模式下存在的价格衡量依据,又怎么能拿来成为新估价标准的参考数据呐?

以这些数据制定的估价区间如何能保证其准确性和时效性?这些问题不解决,九级价格区间价位法只能是老调重弹,毫无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