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失传,楚漆技艺仅剩20余人

2019-01-10

《非遗漆画雕塑专场》1月8~10日 胜乐典藏 开拍


濒临失传

楚漆技艺仅剩20余人


代表中国漆器工艺高峰的楚式漆器,目前从业人员仅20余人,且还在不断减少。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邹德香已年过七旬,他这辈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别让楚漆技艺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


2010年,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为濒临失传的楚漆技艺保护带来了希望。8年过去,历经生产性保护、活态传承探索之后,这项曾经辉煌的国宝级技艺,依然走到“生死边缘”。


非遗漆画雕塑专场

1月8~10日 在 胜乐典藏 开拍

点击下面小程序进入拍场

胜乐典藏非遗漆艺漆画专场

曾经辉煌的漆艺


新石器时代,人们在深山中砍割树木,偶然发现树木“伤口”渗出一种液体。把液体涂抹到日用器皿上,可起到防腐、耐用、美观的作用,这便是中国漆器的起源。漆器,堪称我国古代化学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到战国时期,漆器技艺发展到了极高水平。


楚式漆器,则是中外专家公认的中国漆器工艺高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周剑石说,买椟还珠的故事中,楚人卖其珠于郑者,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吸引郑人的“椟”,正是楚式漆器。



被遗忘的大漆


数千年来,楚式漆器一直在荆州地区传承。楚墓中2000多年前的漆器,竟与建国初期本地人使用的生活物件完全一样。


楚式漆器走向没落,直至濒临失传,其实是近几十年的事。


“漆”,指的是大漆,又名生漆、国漆,是割开漆树树皮,从韧皮内流出的一种白色黏性乳液,属纯天然产品。


邹传志说,大漆无毒无害,可以“吃”。据《本草纲目》记载,干漆是一味重要中药。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前段时间在恩施毛坝割漆的画面,他舔尝着刚从树上流出的漆液。



楚式漆器的窘境


据介绍,目前省内从事楚式漆器生产的,只有荆州几家工作坊,专业从业人员加起来不过20余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也许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事。楚式漆器昔日的辉煌,却在当代的科技发展中逐渐没落,不得不说是很令人惋惜的。仅剩20余人这样的数字,相信不少人看到后会有些许寒心,我们唯有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保护它们,也算是支持这些兢兢业业的传承人,让先人创造的灿烂文化不至于消逝在我们的眼中。

2019/01/10

收藏天下频道《艺术观察》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