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2017-09-14

“儒”这个字,是对一个人形象的最高升华。

 

好比同是做生意,“商人”会让人觉得带有一丝铜臭;

 

但“儒商”就大大不同了,这个“儒”说明他有学识、有涵养,诚信守德、乐善好施,把生意看作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所以人生在世,若要修身建业、自尊自强、达己达人,就定要具备些儒家风骨。

 

而这风骨,是物质或表面腔调包装不出来的,它源于我们安身立命、处事待人的哲学,更源于我们所读过的儒家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不读南怀瑾

阅尽四书也枉然

 

现代人读书有个大误区,不请老师指点,独自翻看《论语》《孟子》原文,其实是在耽误自己。

 

尤其像《论语》,孔子说话言简意赅,但也多生歧义。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引得争论不断,正是由于大家根本没搞清孔夫子原意。

 

再加上千百年来,多少人对儒学进行歪曲、利用,甚至抹黑,让堂堂中华智慧大宗沦为鲁迅所批判的封建吃人礼教。呜呼哀哉!

 

因此今人读四书,绝不能错过《南怀瑾四书精讲》。有国学宗师从旁引导、讲解,我们大可放心从书里吸收精华,而非糟粕。


《南怀瑾四书精讲》全8册

《论语别裁》(上、下)《孟子七讲》(上、中、下)

《原本大学微言》(上、下)《话说中庸》

 

南怀瑾,无愧当世大才。他自幼遍览经史子集,饱读诸子百家。

 

而后更是走南闯北:抗战时任教中央军校,后辞官参禅学佛。峨眉闭关3年,遍阅《大藏经》。

 

如此经历,让他成为罕能贯通儒、释、道的一代宗师。他讲国学,就经常把熟读的千年历史、三十年的亲身经验与书中理论结合,将微言大义讲通讲透。


南师写书、讲课完全没有传统学术做派,反而爱用闲话家常的口吻谈论最高深的学问。

 

胡适读南师的书,惊为天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也频频盛邀南师赴军营和学府演讲。

 

结果一堂演讲下来,阿兵哥再不敢小瞧书生秀才,贩夫走卒好似喝饱了一肚子墨水,而其他老师教授则惊喜交加:读书多年,竟不知四书可以这么解!


四十年讲学精华

全新角度,揭开四书“假面目”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的一本版本。”

 

《论语别裁》的这句话,当年语惊四座。南师指出,今人读的《论语》其实是唐宋以后经朱熹等理学家整理、批注、改编的。他们把《论语》变成约束人心的道德教条,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孔子原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是什么意思,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

 

但南怀瑾就敢推翻几千年之旧说,对常人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提出怀疑:

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遇上了穷的那几天, 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


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


南师所言,真是醍醐灌顶。当年我们怎么没想到?!

 

这三句话,他并没有单独拎出来解读,而是把“学而时习之”与后文的“观过而知仁”对照起来,得出结论:

 

这里的“学”不是指读书学习,而是指从生活中总结经验教训;

“习”也不是温习、复习,而是验证自己总结的道理是否正确。

 

举个例子,假设你长期观察股市行情,推断出某股必定上涨,投资后果然大赚一笔。你不仅会为挣钱而高兴,更会为自己判断正确而得意。这就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大师遗响

南怀瑾亲撰的简体珍藏版

 

除了《论语别裁》,其余三书亦是南师心血结晶,都是别出心裁之作。

 

其中,《话说中庸》是首次推出的简体版,为南怀瑾为数不多的亲撰作品,极有收藏价值。


另一部《原本大学微言》,当得知它将在大陆地区出版,南师生前亲自嘱托编者,要用当年演讲的完整版原稿。


全书装帧由台湾著名设计师、南怀瑾弟子登琨艳设计,简约大气。


纵观南怀瑾一生,

博览群书,学究天人,术业有成

传道四方,振兴国学,功德无量

 

一代宗师虽已驾鹤

然《四书精要》遗响尚在

儒家风骨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