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加价幅度也许拍得更高——“登门坎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坎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对人的影响。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1966年,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作了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这人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实验者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前一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超过半数,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提出了一个较小的要求;而后一组的家庭主妇同意率之所以不足20%,是因为在这之前对她们没有提出那个较小的要求。换句话说,前一组的家庭主妇的同意率之所以高于后一组的家庭主妇,是因为人们的潜意识里总是希望自己给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
还有一个相似的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研究者认为,人们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是很自然的。但是他一旦对于某种小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增加同意这种要求的倾向。此时如果他拒绝后来的更大要求,就会出现认知上的不协调,于是恢复协调的内部压力就会促使他继续做下去。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就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因此,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登门坎效应”。
拍卖场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当场上加价幅度设置的比较小时,竞买往往会比加价幅度较大时来得踊跃,甚至最后的拍卖结果有可能会更高。原因就在于“登门坎效应”在起作用。
小的加价幅度会让买家觉得不费力气,不用多思考就能做到,而一口口价争下来,拍卖价格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很多。因此,拍卖师们往往擅于在关键时刻降低加价幅度,而不固守于自己事先定下的加价幅度。当他们看到买家犹豫时,或者当买家提出打破加价幅度的时候,拍卖师常常会随机应变,减小加价幅度。每一次缩小加价幅度不只是让一步价的问题,很可能引来后面多位买家的多轮竞价,其结果也许会让拍卖师大喜过望!
也有拍卖师采用过这样的拍卖方式来处理竞价不到底价,而买家只剩下一个人的场面。比如,当场上的报价已经停留在一位买家身上,而此时的报价还远远没有到达底价时(假定是90万元与100万元的差距)。买家此时常会请求拍卖师说出底价,此时如果拍卖师一下子报出底价(假定本次拍卖不要求底价保密),往往会因与场上的目前出价相差悬殊而吓跑买家。因此,拍卖师可以先报一个小一些的阶梯试探一下(假定加价为5万元):“请问场上能出到95万元吗?”此时如果场上没有买家回应,拍卖师则宣布流拍;如果这位出到90万元的买家同意抬高价位到95万元,而场上又没有更高的加价,拍卖师则可以进一步提出下一个加价幅度:“请问场上有再出5万的没有?”此时如果有人同意,拍卖师就可以放心地宣布成交了。这样先用小的加价幅度试探买家,可以说是“登门坎效应”的巧妙应用。从另一角度来看,这样先行小额试探也可以避免一下子报出底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