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门到代清光绪官窑青花云鹤纹碗
清光绪青花云鹤八卦纹碗,敞口,弧腹,圈足。底数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两行青花楷书款。为光绪时期典型的官窑产品。碗外壁绘有云鹤一圈,并以变形壬字云做间隔,云、鹤之间,按照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顺序绘制八卦纹。下绘一圈海水江崖纹,寓意寿山福海。碗内壁口沿绘制一圈锦地纹,碗心绘海水纹。
此碗是一件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的器物,云鹤、八卦皆为道家的符号。青花云鹤八卦纹碗的纹饰始于明嘉靖年间,代表了嘉靖皇帝的宗教信仰。嘉靖皇帝笃信道教,不信大臣而信道士,不重社稷而重修仙,在其在位的45年间,竟有21年不上朝,成为了明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嘉靖皇帝的宗教信仰也由此反映在其烧造的瓷器上,纹饰上以八卦、八仙、云鹤最为盛行,器形上也多见各种形式的葫芦瓶。如清以来,清代官窑仿前朝旧制,自康熙始仿嘉靖青花云鹤八卦纹碗,至宣统从未中断,其中,光绪一朝的这种碗存世较多。
观察此碗的款识,似乎不太工整,而胎釉皆符合晚清官窑标准,由此可以推断,此件官窑器物应该并没有送入京城御用,而是作为“二等官窑”,就地流向民间。官窑价格一直在市场上高居不下,这只碗从价格上来讲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品相上,十分完美。
在古代,烧造瓷器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即使一窑烧造的比较成功,其中的数万件瓷器中,也难免有残次品。残次品自然是不能献给皇帝的。在雍正以前,往往对于残次品予以打碎、就地掩埋。而乾隆时,督陶官唐英曾奏请皇帝,“虽竭尽全力烧窑,但每窑残次品几近一半,若全部打碎、掩埋,实在可惜,请求变价就地处理,亦可充盈窑务所需的花销。”乾隆皇帝准奏,并在此后就这一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凡黄釉瓷器不可流入民间,其它类型瓷器皆可以变价处理。”乾隆以降,凡每窑烧出的瓷器,入选进宫的为“一等官窑”,落选的即为“二等”或“三等”官窑。此类产品与“一等官窑”一样,都是在同样的工序下完成,一样承载着古代制瓷历史和文化,但由于烧瓷的不确定性,他们可能会出现,窑缝、串烟、黑瑕、不周正、款写得差、纹饰不标准等小毛病。由于历代进贡瓷器要求极为严格,有的即使没有任何瑕疵,但是,不如同一批其它制品完美,也可能落选。而也许恰恰因为这次落选,而使得这件瓷器免受颠簸、不被使用、保存至今,成为一件难能可贵的文物。
2017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