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书画不是比拼苦力,艺术是比拼境界

2019-11-14


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一、艺术与人生


高尚之艺术,能使人心感悟而渐进于至真、至善、至美之境地;美育,为人类精神自我完成之重要一端。


——论画残稿


艺术原为安慰人类精神的至剂,其程度愈高,其意义愈深,其效能亦愈宏大。艺术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点,而入艺术极乐之天国。蔡 孑民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亦就是这个意思


——1949年,关于“国画与诗”


中国画向来重气韵、重意境、重格调,同中国的诗一样,靠的是胸襟、学问、修养。如果读者看了一幅画,读了一首诗,亦能在胸襟、学养上有所提高和收获,这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好的画,好的诗,可以使人 超脱名利欲望的束缚。


——1963年,对来访学生语



二、艺术之民族性


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


——《听天阁画谈随笔》


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


——1959年,《谈谈祖国目前的国画情况》


艺术这个东西要有不同的,不要去强求相同。各民族、各地域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不同的风格、形式、气魄,这是好的。如果都相同起来,那不是艺术,而像机器生产。当然,艺术大的原则还是同的,但不同民族,不同凭作家的表现有所不同。不同就是它的成就。


——196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作中国画讲座



三、继承与变革


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故历代出人头地之画家,每寥若晨星耳。


——《听天阁画谈随笔》


笔墨技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这种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画家的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就须重视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不要没有经过分析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


——1955年,在文艺思想讨论会上的发言提纲


出新,也就是要有时代性。同时,画家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风格、特点。因绘画是思想意识的反映,它表达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有的画明显,有的画不明显,但总之是有感情的。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个性。


——1963年,在泰安谈中国画问题 



四、造化与心源


有万物,无画人,则画无从生;有画人,无万物,则画无从有;故实物非绘画,摄影非绘画,盲子不能为画人。


——《听天阁画谈随笔》


荒村古渡,断涧寒流,怪岩丑树,一峦半岭,高低上下,欹斜正侧,无处不是诗材,亦无处不是画材。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卉,乱石丛篁,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意,亦无处不是画意。有待慧眼慧心人随意拾取之耳。“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惟诗人而兼画家,能得个中至致。


——《听天阁画谈随笔》


绘画之组成,不外乎造化、意识、技法三者,能掌握三者,运用自如,便是一时代之大作手。


——论画残稿



五、人品与画品


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听天阁画谈随笔》


艺术品,为作者全人格之反映。无特殊之天才,高尚之品格,深湛之学问,广远之见闻,刻苦之经验,决难得有不凡之贡献。故画人满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数十年中,每仅几人而已。


——论画残稿


美情与利欲相背而不相容。去利欲愈远,离美情愈近;名利权欲愈炽,则去美情愈远矣。惟纯(真)坦荡之人,方能入美之至境


——论画残稿



六、风格、独创


画画不要平,要有倾向性。


——对学生语


在风格上,与其不痛不痒、模棱两可,还不如走极端。


——1962年春,对来访者语


谁有创造,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你们不要以学像我为满足。


——20世纪40年代,对学生语



七、气骨、境界


画人胸中生生郁勃之精神灵感,融会自然之形神,激发流(行)于运思挥毫之间者,气韵是也。


——论画残稿


落笔须有刚正之骨,浩然之气,辅以广博之学养,高远之神思,方可具正法眼,入上乘禅;若少气骨、欠修养,虽特技巧思,偏才捷径,而成新格,终非大家气象。


——论画残稿


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论画残稿



八、用笔


画事之用笔,起于一点,虽形体细小,须慎重从事,严肃下笔,使在画面上增一点不得,少一点不成,乃佳。


——《听天阁画谈随笔》


运笔应有天马腾空之意致,不知其起止之所在。运意应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并一丝气息而无之。以静生动,以动致静,得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


——《听天阁画谈随笔》



九、用墨


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青黄朱紫矣。


——《听天阁画谈随笔》


用墨须能变化复杂,又不落碎、弱、平、浊。远视之,整体精神灿然豁人眼目者,可入堂奥。


——论画残稿


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


——论画残稿 



十、用色 


吾国绘画,笔为骨,墨为肉,色为饰。西子盛装,固美;淡装以至无饰,亦未尚不美。而此间风韵自别。


——论画残稿


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


——《听天阁画谈随笔》


天地间自然之色,画家用色之师也。然自然之色,非群众心源 中之色也。故配红媲绿,出于群众之心手,亦出于画家之心手也,各有所爱好,各有所异样。 


——《听天阁画谈随笔》



十一、布置


画之须重间架,犹人之树骨。骨立而体势可定,血肉地,神彩可生。


——《溪山卧游录》眉批


画须站得住。故不可不重布局结构,亦即取舍、虚实、主次、疏密、穿插、掩映、斜正、撑持、开合、呼应,等等原则。如孙武论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要之,须得智勇之将,远虑深谋,统御全局耳。


——1963年,致学生信


一幅画布局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规则,即在规则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1961年,关于“中国画布局问题”的讲座


文章来源网络




2019-11-14收藏天下频道《艺术观察》栏目组


《崔狄访谈》公众平台是一个面向大众集现场直播、艺术讲座、名家访谈、收藏、鉴定于一身综合性艺术平台,欢迎各位朋友请摁二维码加入关注《崔狄访谈》公众平台 



官方网站:《收藏天下》网站;《艺术名家》 网站地址:北京西城区庄胜广场第一办公楼西翼1212室邮箱:cuidi6721@126.com


北京宏宝艺术品鉴定中心是中央数字电视《收藏天下频道《艺术观察》栏目旗下的艺术品鉴定中心,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北京宏宝艺术品鉴定中心交流、品鉴、收藏。


每周六下午14:00-1700 欢迎各界朋友参观、交流、学习,有专业老师指导。




宋唯源教授面向全国招生简章

              

     ——研习中国传统艺术,传承正脉血统.书画家、教授:宋唯源


1.传统绘画课程:书法、绘画、古琴、诗词等


2.全国各项美展入围课程


【报名方式】

即报名即安排课程

两周一次课(下午半天)


【报名电话】

010-83191829王先生

13811965962郝先生

【学费缴纳】

50000元(不含食宿)

邮箱:45755027@QQ.com


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庄胜广场第一办公楼西翼1212室

唯源先生润格:

书法:5000元/平尺

花鸟系列绘画:2万元/平尺

山水系列绘画:3万元/平尺

人物系列绘画:80万元/平尺


对宋唯源先生书画有需要者请咨询:

010-83191829王先生

13811965962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