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门乾隆青花笔洗 文房传世精品

2017-08-16

 洗为钵型,直壁,垂腹,圈足,外壁以青花满绘缠枝牡丹,碗心亦绘制缠枝牡丹纹。纹饰古朴率真,粗枝大叶。牡丹纹花瓣巨大,花瓣纹脉以青花线描,叶子形如手掌,极具时代特征。

 

  以青花绘制牡丹纹作为瓷器装饰始于元代,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即是元青花中最为常见的主体纹饰,也常作为边饰出现。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元人心胸宽广,喜欢粗枝大叶,元青花上的牡丹纹自然是以粗枝大叶著称。元青花的牡丹花有开、合、正、反之别,虽重复出现,但并不单调。其中,花瓣脉络以竹刀刻划,再填以青料,使得脉络格外深沉,这点正与此件器物的花瓣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乾隆缠枝纹笔洗

 

  元代缠枝牡丹纹的叶子肥大有型,进入明代叶子变得小巧细碎,边缘柔软。缠枝牡丹的画片在明初仍很流行,到了永乐一朝,缠枝花卉中经常不只有牡丹,而且还有其它花卉与其配合出现,使得纹饰并不简单重复,有牵牛花、芍药花、莲花、菊花等。同时,永宣时期还大量出现折枝花卉,而渐渐丰富花卉纹饰的构图种类。清初,牡丹花多为双犄牡丹,即牡丹花头上有两个犄角,究其原因,大体是由于当时的牡丹画法由装饰性纹饰变为了写意性纹饰,而画工尚不知道立体的牡丹花应该怎么表现。当时,大量出现凤穿牡丹、龙穿牡丹、狮子穿牡丹的纹饰,将翎毛与花卉纹饰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雍正以后,双犄牡丹的双犄消失,牡丹变得更加立体、写实、娇艳欲滴。而此件乾隆时期的牡丹纹饰,仿粗大明的风格,是一件典型的文人实用器。

 

 

乾隆缠枝纹笔洗

 

  笔洗是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品,清代笔洗器形丰富,有汤锣洗、折沿洗、鼓钉洗等,此类钵式洗属于民窑典型器,直壁稍稍内敛,以防止水渍飞溅。

 

 

乾隆缠枝纹笔洗

 

  康熙以后,一度出现优质瓷土匮乏的情况,雍正、乾隆民窑的胎土都较之康熙民窑有所下降。尽管,雍乾官窑工艺、质量更峰造极。但是,百姓用瓷却多以经久耐用为主。此件文房用品,胎体厚重即有此原因。民窑器物由于成本和工艺原因,底釉往往使用和器身不同的釉,这种釉质地较粗杂,成本也较便宜,使用之后,底部往往有较多缩釉点,时间一长就造成了黑瑕的效果,这为后世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体上讲,此件器物属于乾隆早期的一件文房用品,是一件代表了当时学子状态的文物,品相良好,风格古朴凝重,有明代遗风,颇值得把玩。





2017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