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精品瓷器的不俗背景和区别

2017-09-13

“清三代”精品瓷器

图片丨法式座架香炉,福建德化,清康熙


推荐指数:★★★★★


清康熙釉里红梅瓶、清雍正粉青釉盘口尊、清乾隆的御制珐琅彩……在历年的拍卖当中,无论市场大趋势如何,在古陶瓷拍品中“清三代”官窑精品瓷器扮演的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其地位未曾被撼动过,有时候,虽然不是单品最高,但也一定会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据优势,为此这三代瓷器一度被认为是行业内的“抗跌股”或是“瓷坚强”。那么清三代精品瓷器何以备受收藏市场热捧、又如何从造型、纹饰和款识上区分“清三代”精品瓷器?

01

“清三代”精品瓷器的不俗背景



“清三代”瓷器是专指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作的瓷器。近年来,“清三代”官窑瓷器备受市场热捧。这就让不少爱好宋瓷、追逐明陶瓷和痴迷元青花陶瓷的爱好者不淡定了,论历史地位和文化研究价值,“清三代”瓷器凭什么备受藏家们喜爱呢!综合不少陶瓷鉴定专家以及在研究“陶瓷发展史”中颇有名望的一些艺术专家的观点和看法,后人们可以窥探到,其实中国陶瓷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到了“清三代”,瓷器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不但技艺精湛,很多精品更是彰显出了其他朝代少有的那种高雅和富贵,这是摆在展台上“清三代”瓷器带给藏家们的直观感受。不过从一般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艺术品市场的波动虽然不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社会的稳定繁荣必将带来经济市场的蓬勃发展,进而对艺术品市场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对“清三代”精品陶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康、雍、乾三朝帝王开创的繁荣盛世景象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图片丨雀绿釉荷叶式洗瓷器,清朝康熙年间



历史告诉人们,所有的文化艺术发展形态实际上都与其背后的思潮有关,艺术形态的发展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康、雍、乾三朝帝王执政期间,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在这三代帝王统治时期,国内繁荣安定,国家鼓励并大量雇佣文人编书,又使十八世纪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法国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谢和耐认为,十八世纪的中国文史完全可以与法国启蒙时代的文人与哲学家相媲美。


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思想都比较开放,对西方绘画、建筑、机械均感兴趣,同时爱好文学艺术。康熙时期的中国画家焦秉贞研究欧洲透视法,曾作有名版画《耕织图》四十六幅,其中一些图画奉康熙之命被复制在陶瓷上。


乾隆命人装饰其位于北京西北的夏宫——圆明园,装饰圆明园的画幅出自神甫郎世宁与王致诚之手。郎世宁颇具绘画才能,留居中国为宫廷效力近五十年,直到去世为止。统治者们对艺术及对西方科学、绘画与建筑的热爱,以及对传统伦理教化的重视,影响了当时中国陶瓷艺术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也影响了其装饰手法与风格的形成。尤其是从康熙到乾隆时期的督窑官,不仅是行政官员,同时也是技术官员,如康熙时期的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据说朗氏对陶瓷史研究颇深且酷爱古器。

图片丨青花锦纹双耳盖豆,清代乾隆年间瓷器,



可以说,这三位清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在中国陶瓷史上都具有真真切切的记载,“清三代”的御用瓷器,必须经过督窑官的精心挑选,如有瑕疵立即销毁,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制作精品,所以但凡留存下来的精品瓷器都具备较高的升值潜力,市场价格也是十分惊人。尽管有不少人说,“清三代”精品瓷器带有强烈的贵族化意味,更是皇帝的艺术,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影响到“清三代”精品瓷器的收藏市场反而助推了其在收藏市场中的地位。

02

从浑厚到轻薄造型的演变



从传世的官、民窑器物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烧制得很精致,而且造型多样,品种丰富。除官窑器外,民窑日用也相当可观,青花和五彩器广泛流传。官窑和民谣互相促进,技术迅猛提高,品种不断创新。康熙时期尽管胎土精细,瓷胎坚密,但在明末器形敦厚的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未能摆脱胎体厚重的特征。到中晚期,胎体彩逐渐变薄,但又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隽秀。此时瓷器造型之众,规格品种之多,难以计数,与明代宣德、嘉靖、万历三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开清一代造型的先河。琢器中的大件,如樽、鱼缸等,式样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规范,更胜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常见的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郎窑红釉等,均烧制出许多新颖器型,并多有模仿同期的型制。顺治以来出现的新型将军罐、香炉、笔筒等此时更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对外和文化交流史中占重要地位的康熙外销瓷,造型新颖,千姿百态,至今仍广见于西欧各国。


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时期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艺妩媚之貌。器型之美,可与明永乐、明成化瓷器相提并论,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外形上素有“线条美”之誉。造型品类中,除大量的创新之作外,还有诸多的仿古款式,其中以仿宋名窑器尤为突出。这些秀美端庄的器型,出神入化,高雅之至。此时的瓷期造型之美,数量之巨,式样之多,达到空前的境地,并为乾隆瓷的造型工艺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提高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审美观和欣赏水平。

图片丨绿彩龙纹盘,清代乾隆年间瓷器



乾隆时期,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景德镇荟萃了一代能工巧匠,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制瓷业推向了一个创造性的阶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比如,造型精美,色彩缤纷,华丽多姿,特殊的品种亦为一代之奇,尤为突出的是,工艺技巧,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之后,外国列强入侵,封建社会逐渐衰败,清代后期制瓷业也急剧下降,为此,乾隆时期也是清代制瓷业由胜极而衰的转折点。

03

纹饰丰富乾隆期更显富贵奢华



康熙瓷器的装饰有绘、印、刻、堆贴、镂雕、瓷塑等工艺。青花和五彩的绘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早期的纹饰风格仍留有顺治绘画的遗风,豪放粗犷与精细工整并存,在康熙一朝中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早期后天的瓶类或盘、碗仍以平涂手法描绘,图案板滞,如康熙六年的青花缠枝连蒜头瓶与署“康熙辛亥中和堂制”款的青花釉里红莲花会式洗、墩碗,均胎体厚重,纹饰粗犷,青花及釉里红分别为浓重的黑蓝色和深郁的紫色。


康熙中期的瓷器绘画,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刘泮源及四王等人的影响,构图舒展,意境深远;同时,由于青花呈色完美及新创材料的丰富,使得瓷画臻于完善的境界,中晚期出现的粉彩、珐琅彩装饰更为繁多的图案增色不少。康熙三十年之后,由于康熙皇帝广开科举,弘扬汉文化,瓷器上开始大量地书写诗文辞赋。

图片丨清康熙年黄地素三彩龙纹折沿大盘



康熙晚期瓷器的绘画,承上启下,大多数器物绘工细腻,用笔精细,人物景致的布局缩小,引导出一种雍正一朝绘画的风貌;有些官窑款字的写法及体式,也和雍正时期有相似之处。康熙晚期,仿明代成化青花及彩器较为成功;仿品色调浅淡,施彩色美与成化瓷一样,但绘画的笔路却显呆滞,有形无神是其一大弱点。落款“木石居”、“卉庵”、“鼎臣”、“片石”的,纹饰都极精彩。青花及彩器纹饰,以龙凤纹为主,并沿袭至清末;其次为羽毛花卉、人物故事、山水楼阁、飞禽走兽等。民窑的瓷画,尤其是某些署图记或斋轩堂款的器物,不循蹈官窑成规限制,笔触酣畅,画意生动,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为适应国外市场的需要,康熙时的外销瓷,重视造型艺术和材料精选,画工艺术造诣很高。


雍正瓷器的装饰以绘画为主,兼用刻、印、堆塑和镂空工艺。绘画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典雅风貌,笔触更趋精细轻柔,构图舒朗,简介清晰、纹饰中,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有牡丹,桃花,海棠,菊、三秋、九秋,落花流水等等。

图片丨螺旋装饰梨形瓶。景德镇,清康熙-雍正



乾隆时期,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御用官窑瓷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缛。另外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


04

如何鉴定“清三代”精品瓷器


当了解了“清三代”精品瓷器的造型和纹饰之后,收藏爱好者会发现,在这三个时期,瓷器的发展脉络是在延续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在创新,尤其是器型大小、薄厚以及工艺上的精进。综合一些藏家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中国陶瓷史”和“明清瓷器鉴定”方面有研究的专家的看法,本刊简单总结为:


康熙瓷,器型敦重古拙,在整个清代器中尤显奇伟浑厚。新创的造型式样繁多,有的仅凭独特的器型便可初步判断。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图片丨粉彩茶梅纹盘,清朝雍正年间瓷器



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庆寿、缠枝花卉、楼台殿阁等。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和拱壁底等。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康熙瓷,如梅瓶、胆式瓶、棒槌瓶、金钟杯、观音尊、笠式碗、凤尾尊、马蹄尊等,是康熙时期特有的造型。以梅瓶和胆式瓶为例,梅瓶其口部有大小之分,短颈,豆肩(也有平肩或溜肩),腹下敛,造型稳重敦厚。器型虽多样,但大同小异。底足有平底、宽壁形底、二层台底和圈足等。梅瓶中的天蓝釉品种,有的肩部有对称月牙形装饰,颈部有细小炫纹,器底为较高的二层台。器型既有拙重感。后仿器较多,大都依照真器样式制作,但仅形似而失其古拙风貌。胆式瓶,造型仍显敦厚、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收藏中见过青花、孔雀绿釉、白釉,五金釉、蓝釉和郎窑红釉等品种。在郎窑红釉器中,又有一种较粗,长圆垂腹,假圈足的器型。清末及民国仿郎窑的胆式瓶数量虽多,却均显稚拙。

图片丨景德镇窑釉里三彩人物图尊。清代康熙年间



雍正瓷器的造型特点是俊秀尔雅,小巧玲珑、典型器物很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新颖的造型颇多,特别是一些相似的器物,外形稍加变化,湿度增减,己成为一种风姿聘婷的新式样,以仿古名窑器物为最。雍正瓷除以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显厚重。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橘皮纹是用雍正器突出的特点。青花色调主要有黑蓝、浅蓝、清翠和晕散数种,用色都很深沉,无漂浮感;晕散的青花尤具有仿宣德的效果,有意识地用笔重点是其独具的时代特征。彩器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是细腻妩媚。烧制工艺有仰烧、覆烧、裹足烧等多种装饰。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其突出的瓷形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桃洗和高圈足枇杷尊等。雍正瓷的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釉层较厚,呈云雾状。而这一时期的梅瓶,较之后来的乾隆时期的更为秀美,有仿官釉、仿汝釉与冬青釉品种。此时,仿明代永乐、宣德的青花和釉里红水纹白龙梅瓶之类,也很有水平。


软棒槌瓶也是这时期的主要代表器型,撇口、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足底部有釉或砂底无釉。粉彩器为多,常绘花卉、仕女、刀马、人物、钟馗、八仙等。

图片丨清乾隆年白玉御题诗碗。



乾隆瓷除了部分装饰风格仍沿袭康熙、雍正遗风外,还有集堆贴、彩绘、镂空、色釉等风格。制作水平高,精巧秀丽。民窑器大多也很精致。官、民窑器釉面大多数有桔皮纹,有少数器物青花六字款的青料部分可看到极明显的针眼。青花器青色雅丽,果实、叶瓣部位往往用点青法上色,因此有不同深、浅的层次感。乾隆青花寿桃纹大花瓶,就有这种明显的特色。而粉彩器物的器里和足底,多施浅淡闪黄匀净的豆瓣绿釉。金彩厚实光亮。主要代表器型如天球瓶,乾隆时期这种器型很多,器有大小,也有特大型。止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釉底或砂底。与雍正时期的相比,颈部稍长,腹部略高。在收藏市场中有青花,青花加紫,仿官窑,仿哥窑、天蓝以及粉彩等品种,粉彩器会有年景、九桃、喜鹊美化等纹饰。赏瓶,雍正时期开始制作,乾隆时期大量烧造并成为清代传统器型,期肩部有的凸起弦纹,均绘缠枝莲纹饰。


由此可见,在造型上,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硬朗挺拔,雍正时的造型秀气柔和,乾隆时则显规整,工艺复杂。总体来看,雍正、乾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乾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特点和风格。

图片丨粉青釉灵芝式洗(清乾隆)



那么除了器型和纹饰之外,“清三代”精品瓷器还可以通过款识进行鉴别。清官窑多署皇帝年号款,多六字、四字的,如“大清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等。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和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例如康熙楷多篆少,前期字体宽大,笔画粗重而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渐趋清秀。雍正时期楷,篆并用,款识己定为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是早期流行的款识,款的书法一般写得柔弱略草,也有少数款写得工整有力。六字两行围有双圈或方框竖写的,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乾隆以后篆多楷少,大多书写规整,笔道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