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
为迎接清华大学111周年校庆而特别举办的“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开幕式,于4月22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举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展览策展人徐虹,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代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先后致辞。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光谦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清华大学师生、校友、社会观众、媒体记者等100余人参加了开幕仪式。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主持。开幕式上,杜鹏飞为闻立鹏颁发捐赠证书。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致辞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致辞
展览策展人徐虹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代读)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致辞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光谦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主持
在111年的办学历程中,清华人以实际行动塑造了两个传统: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闻一多先生正是这两个传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校庆之际,以“红烛颂”为题举办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共展出闻一多先生的速写水彩、装帧设计、书法篆刻、照片信札,以及闻立鹏先生的绘画作品共计260余组件。本展旨在向世人展现闻一多、闻立鹏父子二人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希望观众在欣赏他们艺术作品的同时,思考他们的美学价值,感悟他们的精神魅力,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和铭记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一代学人,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重塑中华民族高尚精神价值,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杜鹏飞为闻立鹏颁发捐赠证书
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的闻一多先生,是广为人知的,但闻一多的艺术才能,却少有人知。闻一多虽然最终以诗人、学者和近代民族解放与民主运动的献身者而为世人所铭记,但是他的一生也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一直游走于文学与美术之间,并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12年,13岁的闻一多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随即在图画课中表现出特殊的艺术天分。1919年9月,在美籍美术教师司达尔女士的影响下,他与杨廷宝、方来等人共同发起清华美术社,组织绘画练习,探讨艺术理论。次年12月,他又与浦薛凤、梁思成等人发起成立研究文学、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的社团“美司斯”(社名取自缪思女神Muses的音译)。1921年11月,他与梁实秋、顾毓琇等人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展新文学创作与评论。梁实秋称:“一多作诗的时候拼命作诗,治学的时候拼命治学……全神贯注在艺术里,把人生也当作艺术去处理。” 1922年7月16日,闻一多从上海乘船前往美国,进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美术。他在美国留学时期,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从未消歇:“我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这种情绪在他的诗集《红烛》里有集中的体现,由此奠定了闻一多在中国新诗历史上的地位。他同时代的文化人谈起当时文人,都认为“由学西洋文学而转入中国文学,一多是当时的唯一的成功者”。实际上,闻一多也是由西洋美术转入中国美术的成功者。统揽造型艺术和诗歌文学的疆域,贯通东方与西方文化的追求,由艺术形式之美跃入灵魂内涵之美。这成为闻一多独树一帜的生命灵韵。
艺术不仅滋养塑造了闻一多先生伟大的精神品格,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对子女的教育中。儿女不仅品格高尚,学有所成,并且多才多艺。特别是三子闻立鹏,受父亲影响,从事油画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是闻一多先生艺术主张和人格力量的直接继承者,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童年经历对他的性格、气质都有深刻的影响,他的幼年是在动荡不定的环境中度过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获得精神解放之后,画家被长期压抑的激情得到抒发的机会,他画出了《大地的女儿》《红烛颂》《疾风》等作品。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闻立鹏继承了父辈对崇高、对英雄主义的追求,这种追求因特殊的历史遭遇而增加了深沉凝重的感情色彩。在东寻西找、上下求索中,他越来越领悟到,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理性与感性之诸多对立的因素,创造崇高、壮美的意境,显然是理想的艺术境界。
今天,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示闻一多、闻立鹏父子的艺术作品,具有特殊的文化和历史意义。这既让我们想起中国历来所称颂的“根深叶茂”“薪火相传”等理想精神,又让我们体验到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成长的水木清华具有多么深厚的文化沃土。在清华大学迎来111周年校庆之际举办本次展览,更能唤起师生及观众对前辈学人的缅怀与敬仰。本次展览将于2022年4月2日至7月3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展出,欢迎清华师生及社会各界观众莅临参观。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一个面向大众集
现场直播、艺术讲座、名家访谈、收藏、鉴定
于一身综合性艺术平台
欢迎各位朋友请摁二维码加入,
关注《崔狄访谈》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