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跃军画展

2017-09-26


藏家朋友普遍存在一种误区,一方面希望追逐大名头,比如近现代的郭沫若、康有为等大名家,既可以满足对持有名人作品的满足感,又可以在投资角度规避风险。而很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藏家会听取专家意见,选择那些名头看似不是很大的大学者,比如沈增植、马一浮、郑孝胥等人,并以为他们的作品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殊不知,在书画交易这个自宋代就已经极为繁荣的领域,早已没有真正的“处女地”,只有价格的不断沉浮,因此,真正合理的收藏理念是

首先 一定要全面地把握尽量多的书画家的市场价格走向,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画家表现优异,时间差就存在价格差;

其次 ,必须有自己长期关注的某个书画家或书画家群体,通过精深研究和持续的关注以成为“准专家”。反之,对任何一家都没有深入研究,是不可能真正练就敏锐的眼睛,永远是在外围看热闹,也永远没有发言权。


这样,在市场的低潮期,通过对书画市场相对全面的了解,在一场拍卖会上,既有自己主抓的对象,又可以不断发现新的增长点。


1.


马一浮


马一浮 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也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在诸多方面的学术地位与贡献已无需本文赘言。他的行书极具个性,似乎很难用“碑学”或“帖学”来概括他独特的风格。他众体皆擅,书法也如他的学问一样,讲求贯通,因此,粗看文雅松脱,实则骨气洞达。很多藏家朋友对马一浮作品的欣赏问题颇为头疼。在笔者看来,对没有书法实践的朋友来说,对“干笔”的深入体味是勘察马氏行书的重要环节。使用“干笔”的价值在于通过很松动的线质来传达一种儒雅之气,是虚和的表现,正如他的学问,以涵化通融为主,而不似章太炎那样的激励,也不似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气势磅礴,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普遍认为很玄虚的人品与书品相通还是很有道理的。几乎每一位书家都要使用干笔,但能够做到“干而不燥”,干而有清逸之气却极难。伪作往往会在其隽秀的样貌上下功夫,忽视了马氏的行书中既有章草的古朴跌宕、又有草书的连贯气脉,就像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虽然年迈但体格轻健。

马一浮 《致弘一法师生西纪念会信札》

2017浙江南北春拍拍品

马一浮《行书四屏立轴》

2016广东崇正秋拍拍品

马一浮《行书题句立轴》

2013北京保利秋拍拍品

马一浮《陶诗立轴》

2014中国嘉德秋拍拍品


马一浮的作品以小字居多,因为他并不以书法家自居。市场上的精品多是他的自作诗稿和信札。笔者在与很多资深收藏家的交谈过程中有着很深的体会,对像马一浮这样的书法、学问、人品皆高迈的书法收藏,才是真正的雅赏。其一,名头不小,可以增值;其二,风格儒雅;很适合挂在小书斋中;其三,学问与书法都不是普通大众喜好的,对他的收藏可以体现自己独特的眼光。目前,马氏的作品有明显的上涨之势,考察其行书作品前六位的几乎都是近三年的成交记录。在笔者看来,马一浮作品的市场前景很好,随着国学热等外在因素的不断推进,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会进一步扩大,价格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


赵朴初

平心而论,作为书法家来说,他的学术成就不及康有为、沈增植、郑孝胥、沙孟海等人,但作为文化名人,特别是佛学领域,他的影响力是绝对不容置疑的。赵朴初主要以行书为主,偶写楷书。在笔者看来,收藏赵氏的作品必须要考量他书写的内容和上款人,高价作品或是保有充沛的正能量的诗文,或是题写给重要人物的诗词,或是为纪念重要活动的文辞,而对于没有上款人、随意摘抄古人诗句普通作品,一般来说价值不高。此外,赵朴初的伪作较多,对普通作品要格外注意。

赵朴初 书法 77x27.5cm 水墨纸本镜片

赵朴初《行书立轴》

2014上海金艺春拍拍品

赵朴初 书法 66x20cm 水墨纸本镜片





3.


沈曾植


沈曾植的作品也不是一般藏家乐于欣赏的类型,他的字有深厚的帖学根基,但外在的呈现确实地道的碑学风格,爽利与粗犷并行,字的体势极强,而他在书学、经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学问连陈寅恪、陈垣都深为佩服,书法造诣备受沙孟海推崇。他的作品在近些年已经有了飞速的涨幅,比如他作品的最高价正式新近结束的2017年春拍上的拍品。总体而言,沈氏的作品起价很高,一般书家的普品可能在几万到三十几万便可以收入囊中,但沈氏二十万以下的真品很少,即使有,一般也都是半真半假,或者我们通常说的不是真品,但可以流通。总体而言,他的作品超高价位的不多,因为流通的精品不多,低于二十万的普品也不多。在笔者看来,沈曾植的作品市场升值空间也是非常乐观的。

沈曾植《行书七言联》

2017中国嘉德春拍拍品 

沈增植 致余肇康 诗稿

沈增植, 虚谷-书画双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