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蔡戈尼效应”激发竞买热情
心理学中的蔡戈尼效应(Zeigarnik Effect)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试想一下:假如一个人写信才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写不出了,他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有人是否会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或者晚上被电视里的一个大片迷住了,非看完才能去睡觉?
我本人也有这样的体会,从小时起,我每看一本书,就必须要把它看完,如果一本书没有看完而放在那里,就觉得心里十分的不舒服。有时候,自己正在看的书并不吸引人,属于“鸡肋”,但由于这种“蔡戈尼效应”,自己还是要抽时间读完它们,似乎只有这样自己觉得才值得买或者是借这本书。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测试者分成两组,同时演算一样的数学题,这些题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在实验的过程中,第一组的演算顺利的完成了;而第二组在演算中途突然被下令终止了。然后,蔡戈尼要求两组人员分别回忆演算题目。实验的结果却表明,第二组明显比第一组记得更清楚。这是因为,那种没能完成任务的不舒服感十分深刻地存留在第二组人的记忆里,久久难以忘却;而对已经完成任务的第一组来说,“完成欲”得以满足,因此就轻松地忘掉了任务的内容。
对此,蔡戈尼进一步解释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或者工作时,虽然全神贯注,可是一旦问题解决了,“完成欲”就会获得满足,人们就会对此松懈而不再在意,不久就忘掉了相关内容;但是,对于那些未完成的工作和未解决的问题,人们一般是要想方设法去完成它、解决它,所以这些工作及问题就会始终潜藏在脑海中,让人们对此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而拍卖场是如何调动客户的“完成欲”的呢?
首先,拍卖品要有一个完美的品相,漂亮、“开门”的艺术品,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客户的眼球。使得他们驻足不前,犹豫再三。此时,拍卖公司的工作人员稍加提醒,或者由于其他客户的聚拢围观,都有可能调动客户竞买的意愿。拍卖场上独此一件的“孤品”特性,拍卖会“过期不候”的难得机会,拍卖竞价结果难以预测的神秘期待以及“捡漏”的投资心态,都有可能使买家们对此恋恋不舍,企图跃跃一试。当买家有了好感,就会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端详、研究拍品,通过研究,人们就会对这件拍卖品产生感情和欲望,一旦到拍卖场上,“蔡戈尼效应”的作用就会在买家身上显现出来,感情和欲望会使得他们不停地重新修改自己的心理价位。
低起拍价也是吸引客户的很好方法,这常常是拍卖行最容易做到的方式。如果拍卖行在拍品图录或目录上,把拍品的估价或起拍价定得十分高,就会打消客户的竞买欲望,甚至引起他们的反感,他们也就不会再深入细致地研究拍品,因此也就不会产生人与物之间的“感情”,也就更谈不上有“完成欲”的作用了。此时,万一他们在拍卖场上看到这件拍品实际起拍价并不高时,或者临场改变主意时,由于事先的研究准备不够就会影响竞买的信心。
拍卖品低起拍价或者低估价可以吸引住客户的眼光,使得他们产生兴趣、驻足观看、细细端详,拍卖场上有可能“捡漏”的心理会促使他们交纳竞买保证金,并参与到竞买活动中来。“蔡戈尼效应”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明显,为什么许多艺术品拍卖行要把拍卖图录上的估价定得十分低?其调动“捡漏欲”、“完成欲”的目的十分明显。
在拍卖场上,竞买人的“蔡戈尼效应”心理也十分明显。一般来说,买家出价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举牌报价时十分希望没有别人再出价,恨不得拍卖师快点落槌,好完成自己的愿望。一旦有别人往上加价,必须完成自己愿望的迫切心理就会督促自己继续举牌,甚至当价位已经触及到自己事先定下的“心理底线”时,想想这件拍卖品的优点,算算自己事先花了多少时间的研究,迫于自己在研究中不断生成的喜好和感情,买家也会在“蔡戈尼效应”的影响下继续“奋争”,直到势在必得的争到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