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晚期五彩观音瓶 过渡期瓷器收藏新宠

2017-08-18

 

晚明五彩观音瓶

  此件器物为小口、直颈、丰肩、斜收腹、砂底,器形可归为梅瓶。底部留有明显的旋切痕。器身以青花为叶子。以五彩绘制狮子和花卉,釉上釉下拼凑成一副粗犷、率真的狮子穿花图案,为明末清初之际景德镇窑的五彩制品,若再严格区分,可以断代在顺治一朝,器物上很多特征已经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面貌。

  明末清初为中国瓷器史上的过渡期,它从万历三十六年开始,一直到康熙二十年止,在这一时期中,最为重要的是天启、崇祯、顺治三朝,研究此三朝瓷器,对梳理明清瓷器的嬗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朝瓷器第一个共性是,官窑款器物极少,这与万历三十六年御窑厂停烧有着直接关系,至顺治朝开始试图恢复御窑厂的烧制,但直到康熙中期才算步入正轨。此三朝另一个共性是,鲜有釉上彩品种。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景德镇几乎只有青花一个单一品种,这对于成化至万历以来的斗彩与五彩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退步。晚明以前,凡釉上彩瓷,几乎都属于官窑性质。此三朝由于没有官窑,民窑受成本制约,几乎不再烧造需要二次入窑的彩瓷。到顺治时,青花五彩的品种虽有所恢复,但数量并不大,而此件器物就是这一时间段的产品。

 

 

晚明五彩观音瓶

 

  所谓青花五彩,是在明嘉靖万历时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它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拼凑成图案,给人以热烈、奔放之感。如此件梅瓶,首先在瓷胎上以青花描绘纹饰中的叶子部分,而后罩以透明玻璃釉,入窑在1300°的高温中烧成仅有青花纹饰的瓷瓶。再进行二次彩绘,以枣皮红、草绿、鹅黄绘制花叶、狮子部分,而后再入低温小窑烘烤,在800°的环境中烧得,形成了釉上彩绘与釉下青花争奇斗艳的效果。故称为青花五彩。青花五彩不同于斗彩。斗彩以青花勾线,釉上彩涂在青花线描之间,给人一个温婉、清雅之感,这与青花五彩的精神追求是完全不同的。

  顺治五彩为日后康熙五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康熙时期,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釉上墨彩,使得五彩风格越发精细、靓丽,开创一代彩瓷风尚,而这一切,在顺治一朝已经初见端倪。在此件五彩梅瓶釉上绿叶部分,已经以黑彩描绘叶脉,但是,尚没有形成墨色平涂的工艺,但是,这已经为康熙五彩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8月18日